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时间:2023-06-06 12:29:16 振濠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大家都听说吗?现在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1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传说故事:千古之谜

  几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年,湖北也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进行“端午申遗”,端午节这个家喻户晓的节日,它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到底为了纪念谁,有哪些传统习俗,韩国申遗为何能能成功,韩国、湖北有没有资格申遗等等,成为今天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夏商周时期可能就有五月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节令文化,二、神祭文化,三、饮食文化,四、地方特色的娱乐文化。与其他节日相比,端午节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却显得异常集中和盘杂。因为,它既不起源于韩国某地,也不单纯地起源于湖北某地,而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节令和节日。

  端午节最初并不叫端午节,而是叫五月五日,三国的时候才有人称之“端五”,即东吴吴郡阳羡人周处(史书称为晋人)《风土记》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周处说,五月端午节这天,要烹饪鸭子,包粽子;端是首个的意思,即所谓五月初五这天。在周处之前,古文献中均未见有“端五”或“端午”一词,都是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在汉代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节日,而是一个节令,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一个“毒日”。

  所谓“毒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上来讲的。

  五月逢午特别是逢丙午这天,属于阳极:夏历五月在午位,初午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可是太阳热到了极点,所以成为“毒日”。(汉)班固《白虎通·京师》说:“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也。”

  (汉)王充《论衡·率性篇》说:“阳遂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五月丙午原来是古人制作火器取火的日子(主要是铜镜)。王充《论衡·订鬼篇》:“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人食凑懑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则谓之毒矣。”由于五月为午月,“五”与“午”谐音,所以后世不管这天逢不逢午,都将五月初五日作为阳极“毒日”。这也是重五节、重午节的由来。

  上面所讲的“毒”指阳火之毒,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阳到极点、热到极点,所以人们常说:“今晌的太阳太毒了”。但古人的阴阳说是辩证的,(汉)班固《白虎通·京师》说:“阳气上极,阴气始起”,《说文解字》:(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如果阳气太旺,阴气就会趁虚而入,给人带来疾病或灾难,所以到了农历五月,中原地区经常会遇到闷热无风的天气,还会受到反季节冷空气的侵扰和病虫害,从而造成庄稼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各种细菌也会繁衍很快,人们稍不注意就会生病,且中暑、生疮、瘟疫会时有发生,因此古人将暑气和阴气统称之毒气,而五月即是毒月,五日(含午日)为毒日,午时为毒时。

  二是从祭祀方面讲的。

  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这种观点是无不道理的。但端午节并非夏至节,而是与芒种节紧密相连,即五月五日到了,芒种也就到了。芒种到了,人们需要做什么呢?

  芒种是江淮、黄淮地区麦收和插秧“双抢”时节,是最需用水和最忌雨水的日子,古人每年每季甚至每月都要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特别是每季度的祭祀活动相当隆重,其中五月午(五)的祭祀活动事关一年收成,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五月的祭祀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为求雨,二是驱毒驱鬼。

  《月令》说:仲夏之月“命乐师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埙篪,饬锺磬柷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实。”

  “大雩帝”就是天子亲自求雨;“百县雩”即各地官员同时开展祭祀活动。大雩就是祭龙求雨,时间在五月丙丁日,汉代以后成为五月五日的活动内容。

  远古时的雩祭用堆制龙进行。1982年,辽宁阜新县沙拉乡发现了被考古界称为“辽河第一村” 的查海遗址。出土了由石块堆塑而成的长19。7米、宽1至2米的8000年前的“巨龙”。1993年,在湖北黄梅县境内在挖掘合九铁路路基时,出土距今 6000年左右的“卵石摆塑龙”。1996年5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洼遗址发现用米黄色粘性土在红褐色的地面上塑出距今8000年的两条龙。这些“龙” 均是为求雨所设的祭坛。

  西周时期祭祀可能是祭辀。辀也叫龙辀,这种舟“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周礼·冬官》),完全是一个浓缩的天象仪。

  《艺文类聚》引《神农求雨书》称:“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古人用人工扎制的五彩龙求雨,(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求雨的办法。这就是中国舞龙习俗的由来。

  春秋以前,雩祭的主角是女巫。《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其中“衅浴”就是现在端午节流行的浴兰,即用浴兰汤(香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可以避开不吉利,故以兰汤洁斋祭祀。《大戴礼·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大戴礼·夏小正》讲的是夏历月令,说明夏朝时已经开始在五月采集香草,做沐浴的准备,但每次祭祀,均要沐浴,并非只在五月。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宋玉《神女赋》:“沐兰泽,含若芳”,说明在屈原的时代已经流行沐浴兰汤。后来“沐兰泽”就演变成驱毒。《夏小正》说:“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东汉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五月五日浴兰、五彩丝系臂的习俗在周代已经流行了。

  为何用五彩丝系臂呢?因为五彩在是古代最为吉祥的色彩,只有龙、凤才具有五彩,其他神灵如龟、鹤、鹿等都是不可比的,五彩丝大概就是五彩(采)龙的象征了,所以能够避邪。

  《后汉书·礼仪志》说:“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一些专家学者在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时,都只引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所以给人以很多误解。

  《后汉书·礼仪志》的意思是,农历五月间万物开始茂盛,到夏至日,阴气也开始盟动,可能致使果树不结果实,治理的办法是:用红线绳将有辛味的蔬菜串在一起,再用细纻布包裹起来进行炮制,与用一枚长6寸,方3寸和写有五色文字的条幅一起悬挂在门口。但用什么印画什么符,各个朝代都不相同,如夏朝为水德,用神话中龙子椒图的头像。相传龙生九子,其一为椒图,形似螺蛳,好闭口,古时画其形象为门上装饰,以驱鬼辟邪。周朝为木德,所以用桃符替代螺首,相传用桃符比螺首更见效。汉代兼用夏周的做法,五月初五这天,用红线绳系五色桃印符悬挂在门前,以阻止阴气的侵入。

  这段记载表明,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已经采用各种办法驱鬼辟邪,目的是防止阴气的侵扰,确保人寿年丰。也说明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五月节了。

  三是从禁忌的角度讲的。

  认为五月特别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人会伤克父母。最早的一位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人是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说:

  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在五月出生,他的父亲不要他母亲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他母亲却偷偷地生下他,长大后很有建树。孟尝君后演变成五月五日生,传屈原也是五月五日生,五月五日死,但并没有史料证明确实如此。

  孟尝君的故事至少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五月生子伤克父母”的说法,《风俗通义》佚文说,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克)父,女害(克)母”。很多人还引《论衡》“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以证明五月五生子“子毒”的谬论。事实上,王充很不赞成这一观点,他说:“后文(孟尝君)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论衡·感虚篇》)“正与二月何殊,五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也?”“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传相放效,莫谓不然。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论衡·四讳篇》)王充的观点非常明确,他根本不赞成五月生子为“子毒”的说法,所以,研究学问不读原著,所带来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众多史料说明,五月五日在汉代以前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至少起源于夏商周时期,而朝鲜(含韩国)、楚国在周朝才成为箕子、熊绎的分封地,只有夏人的后代才有资格去申遗,韩国申遗表明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夏人的后裔。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

  一、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二、端午节的起源说

  (一)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楚国人,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后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苦。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报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三、端午节的传承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06-20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12-09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民间故事09-23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和传说故事08-17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06-20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300字06-18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传说故事09-09

中秋节的由来和民间传说07-23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4-10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06-21